Global Side Menu Width Placeholder

《不反应的练习》阅读笔记

🧘‍♂️ 烦恼的本质

  • 烦恼来自“内心的反应”
  • 不要作无谓的反应,否则只会徒增烦恼
  • 反应之前,先理解原因
  • 正确思考,任何烦恼一定可以消除

🔍 理解「苦」的由来

  • 苦(Dukkha)来自梵语:
    • Du:困难与阻碍
    • Kkha:埋藏的空虚
  • 很多烦恼的起点是「反应」
  • 不是接受反应,而是理解它们的存在

🧹 清理内心的练习

  • 养成边走路,边清理内心的习惯

💭 烦恼的结构

  • 烦恼《= 追求心 《=》七个欲望:
    1. 生存欲
    2. 睡眠欲
    3. 食欲
    4. 性欲
    5. 怠惰欲
    6. 感乐欲
    7. 认同欲

🪷 佛陀教义的核心

  • 佛教:佛陀教义是一种通过正确理解,使人类摆脱苦恼、恢复自由的方法
  • 接受事实:内心会持续有所追求 → 人生本就如此
  • 了解烦恼原因 → 变成可以解决的课题 → 看见“希望”

🧠 觉察与反应

  • 烦恼 = 心的反应
  • 背景 = 追求心 + 七个欲望
  • 先理解,再行动
  • 理解方式:语言确认 + 身体感觉
  • 不多作判断,也不要否定自己
  • 很多人会“装懂”——因为判断令人愉悦

🙅‍♂️ 不要在意这些:

  • X 自己如何
  • X 别人如何

✅ 只想一件事:这对我有没有帮助?

🧘‍♀️ 佛陀的说话基准:

  • 我只在「对他人有益」时才说话
  • 真实 + 有益,才值得表达

🌱 恢复自由心的练习

  1. 走到户外,一步一步走路
  2. 环视辽阔的世界
  3. 我肯定我自己

☁️ 情绪来了怎么办?

  • 不升高情绪,也不压抑情绪
  • 整理人的烦恼分两类:
    • 情感:防御不愉快的情绪,产生时要立刻清楚
    • 关系:思考与对方该如何相处

🔁 不反应,先理解

👥 与人相处的原则

  • 一半理解对方
  • 一半注意自己的反应

棘手关系的五步:

  1. 不判断他人的事
  2. 忘记过去
  3. 将对方当作一个新的人
  4. 以互相理解为目的
  5. 观察相处的目的

🎯 人生的方向性

  • 各种选择都可以
  • 但不要让彼此受苦,不要互相憎恨

⚖️ 欲望与反应的平衡

  • 快乐/畅快 = 欲望被活用
  • 但如果过度膨胀,会造成焦虑与不安
  • 适量活用,避免失衡

🪞 在意他人眼光的真相

  • 其实是源自「认同欲」
  • 不要接纳大脑的胡思乱想——妄想没有界限,也没有根据
  • 与令人烦恼的人保持距离

🔄 消除多年烦恼的方法:

  1. 仔细注意,不要反应
  2. 意识到身体的感觉
  3. 断绝反应的来源

✅ 若对 1、2 已无反应 → 可重新建立关系

🌿 认同欲的转化

  • 停止比较
  • 专注自己的事

正确的努力方式:

  1. 把想被认同的心情 → 用在“改善”现状
  2. 不管任何时候,专注在“自己的事”
  3. 满意的标准来自“自己”

🧹 禅寺劳务的作用

  • 改善生活
  • 专注当下
  • 满足自我
  • 改善 ≠ 批判,而是「能感觉快乐的改良」

💖 四无量心:处理人际关系的心法

四心作用
主动给予他人温暖与快乐,带来和谐
同理他人痛苦,给予真实支持
真心为他人开心,减少嫉妒、增强合作
保持内心平衡,不执着、不偏见

透过修习四无量心,能更深理解他人,也让自己更平静、快乐、有智慧。